远景动态 远景动态

民族地区如何保护利用文化资源?北冰提出六大建议

发布时间:2024-07-08 05:45 浏览量:137次 发布者:本站

3.jpg

会议现场(图源:湖南政协
7月4日—5日,由湖南省政协、张家界市主办的“同心共筑中国梦 助力民族地区发展”行动在张家界市举行,省政协副主席肖百灵、全省各民族地区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出席活动,省政协常委,省政府智库专家,湖南省远景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北冰参加会议并作主旨发言。
1.jpg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肖百灵在活动现场(图源:湖南政协
文化是一个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内在灵魂。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湖南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新作为。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文化的谱系中,民族地区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湖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以一省之力怀抱55个民族,民族地区人口达到668.5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0.06%,民族地区24个县市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8%,民族自治地方1州7县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7.8%
与此同时,湖南的民族文化内容也足够多元,几乎涵盖所有的文化类型,包括民族风俗习惯、传统民族工艺、民族表演艺术、民族传统节庆、民族精神信仰以及语言文化、口头文学、神话、传说、史诗、传统体育与杂技竞技等等。神秘的湘西,仙境的张家界,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世界唯一的女性专用文字江永女书等等,富集多彩的民族地区文化助力湖湘文明享誉世界。
保护利用好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发掘发挥民族文化的时代正能量,将文化资源打造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和促进区域可持续繁荣的新赛道,无疑是助力湖南文旅产业以及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2.jpg
省远景智库院长、教授北冰作主旨发言(图源:湖南政协)
北冰认为,湖南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需要破解两大难题:
一是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难题,具体包含四个方面:一是文化挖掘保护难,形式内容单一,同质化严重。二是留住文化人才难,民族非遗技艺掌握人员稀缺,日常使用较少,面临失传困境。三是文化内容创新难,内容仍多以“祭祀”、“祖先崇拜”为主,对时代发展、时代精神、时代价值体现不足。四是文化、科技赋能难,民族文旅产品与科技融合度不高,产业未形成规模,缺少市场核心竞争力。
二是文化产业发展难题,同样存在于四个方面:一是产业提质难,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规模小,经营模式单一。二是优化结构难,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机制创新与生动力不强,发展不均衡,在文化娱乐休闲服务领域较多,但是在创意设计服务方面则总体较少。三是扩大需求难,民族地区对文化产业的消费需求不足,导致文化产业向民族地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动力不足,进而限制了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四是吸引人才难,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不足,收入水平价低,优秀的文化创意和运营管理人才较为缺乏。
湖南民族地区要充分利用文化资源,要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为突破口。”会议现场,北冰提出六点建议:
(一)“规划先行”。建议编制《湖南省民族地区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服务提升、系统营销,充分发挥文化资源整体效能,做好文旅融合发展的大文章,全面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二)“深掘价值”。建议坚持保护性开发,激活文化遗产和“沉寂资源”,保留民族地区文化的原生态、乡土味、民族性特点,最大程度保护和维持原生态的特色乡村风貌,坚决杜绝为了经济利益而放弃自身独特性、过度娱乐化和同质化。探索“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既能让文化资源得到活态化保护传承,又能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让非遗通过旅游带动成功“破圈”。
(三)“科技赋能”。当前,文化与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深度融合,博物馆中的“数字展览”穿越时空,古城墙上的“智慧灯会”流光溢彩,剧院里的“沉浸式舞台”令人如痴如醉……文化与科技在交织碰撞中迸发出新活力与新机遇,展现出无限魅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沿着文化+科技的融合路径,实现湖南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转化,将文化符号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成为我省打造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重点推动。湖南老司城遗址是湖南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的马丘比丘,湘西里耶古城遗址是我国研究秦朝历史的活化石,被誉为“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江永女书被誉为世界唯一的女性专用文字。但遗憾的是,老司城、里耶古城、女书这三处中国南方民族地区最具代表性、引领性的文化遗存,远没有释放出它们应有的光芒与价值。如何推进它们和旅游深度融合是湖南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使命和历史担当。要通过对其文化资源价值的深入挖掘,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其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并转化为符号辨识度高、价值认同感强、流量能够变现的旅游产品。
(五)“IP运营”。建议树立品牌意识,深入开发和打造文化IP。对文化产品进行相应的深入开发,通过数字文化产业IP打造,如IP授权、衍生品开发、增值服务和品牌运营等,打造有影响力的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提高自身文化产业的品牌知名度。建议与省内外头部文旅、文创企业开展深度战略合作,深入挖掘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特色和内涵,激活民族特色文化基因,设计开发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特色旅游项目及精品旅游线路,做好“旅游+”和“+旅游”文章,农旅融合新业态,延伸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链,拓展市场空间,不断放大“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百姓富”的综合效应。
(六)“招商引才”。建议发挥乡愁纽带作用,把民族文化作为凝聚广大在外乡贤的乡土纽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助力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打通市场渠道,鼓励村民创业兴业,带动鲜为人知的“老店铺”成为“新时尚”,让“家庭式小作坊”变为“家门口工厂”,让“老手艺”变为增收“新产业”。建议释放招商引才引力波,积极招贤纳士,多措并举,筑起人才的蓄水池,聚集民族地区文化和旅游能人、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等投入乡村建设,将民族文化传承及技艺以课程形式纳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之中,积极扶持民族优秀民间艺人和濒危文化项目传承人,建设人才库,做好人才培训工作。


相关新闻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