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景观察 远景观察

远景智库顾问韩永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 如何勾勒未来经济发展美好蓝图?

发稿时间:2022-01-04 01:29:21 来源: 浏览量:1534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日前闭幕并发布公报。会议要求,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怎样读懂这份最新的公报?又该如何看待新一年“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总基调?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后发布的公报相比以往,结构有明显变化,除总结2021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之外,在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时,阐释了7项具体政策,特别是,还提出了5项要强调把握的重大理论问题。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王远鸿:更强调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然后统筹协调和系统观念,也是考虑政策的协调,特别强调要对宏观政策当中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进行协调统筹,就是一些跨周期的政策跟短期的宏观调控政策、逆周期的调控政策要进行统筹协调。

会议要求,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湖南省远景智库顾问韩永文说,这样的总基调展示了中央客观科学地分析了纷繁复杂的形势变化,以及疫情冲击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一系列不利因素之后,直面问题、实事求是的态度。

韩永文:要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强调了要保持自己的战略定力。着力在稳定宏观大盘上下点功夫,只有经济稳定了,才能保证经济发展不出现折腾,才能够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平稳协调运行,这是一个基本前提。

2022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联动,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提升效能,在信贷政策等方面要满足百姓的一些合理需求。

王昌林:就是说,在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消费发挥更大的作用。货币政策其实要更加精准,特别是在实体经济方面要加大力度,一个是稳、一个是有效,那么这也是我们国家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因为转向高质量发展更多要靠效率推动。

在财政政策上,特别提出,2022年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王远鸿说,2021年总体财政收入增长很快,但是按照预算,支出速度相对比较低。同时,财政赤字规模尤其是专项债支付进度较慢,所以将相应作出调整。

王远鸿:实际上要使财政对经济支持,或者稳定经济的力量能够充分发挥。但是总体考虑到一些债务规模和一些隐性债务问题,我们的规模不可能特别大,所以在有限的盘子里面如何提高精准性,这一点就变得尤其突出。

从微观政策上,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韩保江解释说,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宏观政策正是为市场主体服务,2021年以来,疫情阴影之下,很多中小微企业发展都受到巨大冲击,接下来政策将相应重点发力,其中,公平竞争是保证市场秩序的前提,治理拖欠账款和逃废债则是为中小微企业发展加了一把“安全锁”。

韩保江:这些政策一定要落到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好起来了,就像“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所以为这个市场主体真正疏解资金各方面的压力和困难,这是让中国经济有活力,从而保持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微观基础。

会议提出,在结构政策上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王远鸿表示,这其中,高水平的供应尤为重要,因为只有供应才能创造新的需求。

王远鸿: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话启动一些特别是关键元器件基础材料的技术,这些就是产业基础再造,整个从万丈高楼平地起,建一个好的地基,这方面我们是从政策上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

在结构政策中明确,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对此,王昌林说,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中央这样的态度也表明要让老百姓都能住有所居的决心和魄力。

王昌林:继续强调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动摇,不能把房地产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不能因为我们要稳经济,不能因为经济问题下行压力就改变住房政策,这样只会使我们饮鸩止渴,所谓的问题越解越多。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房地产市场还有很大发展潜力。正因此,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2年将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因城施策。韩保江分析,这些政策也表明,对于楼市,国家有望落地更多能使市场受到约束的同时又激发市场活力的政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韩保江:要向社会上租购并举,特别是在一些地方进行住房租住的市场本身的扩容和发展,进而使我们整个国家的房地产结构由过去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这样既可以有利于房地产业本身健康发展,同时也可以给消费者或者是给住房需要者提供一个多样化的选择,这样才能把更多的年轻人从这种房奴当中解放出来,才能够带动其他方面的消费,带动经济能力的复苏。

除了上述三个政策以外,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从科技、改革开放、区域、社会四个角度进行了政策阐释。如何做才能让科技政策扎实落地?什么样的改革开放政策才能激活发展动力?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如何增强?民生底线如何才能牢牢兜住?

在科技政策方面,会议明确,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作用,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表示,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是锻造我国重大科技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黄群慧:希望通过重组以后,能够使力量更加集中,使我们能够更加集中解决像“卡脖子”这种阻碍我们经济增长、经济循环的最关键问题。因为现在对我们来说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在改革开放政策方面,会议强调,要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王昌林表示,这将进一步推进我国金融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王昌林:(这个改革)核心问题还是要推进金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科技创新,应该说是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和方向。

黄群慧表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将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便利。

黄群慧:尤其是对中小企业,从保证它的资本融资便利、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方面,我觉得(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是有非常重要意义的。

此次会议还明确,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稳步推进电网、铁路等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对此,王昌林表示,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将进一步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王昌林:在一些可以放开的领域推进市场化改革,包括一些价格改革,使价格信号能够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等。那么这样就形成一个让竞争政策、让竞争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环境)。

在区域政策方面,此次会议提出,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对此,黄群慧表示,目前来看,东、中、西地区的地域差距在逐渐缩小,但南北差距呈扩大趋势。

黄群慧:实际上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更好协调现在区域之间发展的差距。现在看来东、中、西(地区地域差距)在缩小,但是我们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南北(地区)之间的差距又出现了扩大的趋势。

全国政协常委张连起:东北地区要用好比较优势,用好高端制造以及它的农业粮仓优势。平衡发展确实是这样,就是全面准确完整地贯彻新发展理念。

民生问题与老百姓息息相关,此次会议明确,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并强调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张连起表示,要想真正让基本公共服务在常住地落地,关键要让财政政策精准、可持续。

张连起:原来一般都是按户口户籍所在地,随着流动人口,特别是市民、务工人员、新市民、城镇化推进,就使得原来的财政转移支付等捉襟见肘了。按常住地相关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比如说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应该跟这个相关。(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这是改革的方向,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财政政策)精准发力未来将是我们新发力的方向。

近些年,在人口老龄化不断提高的同时,新生儿比例却不断走低。此次会议明确,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此,黄群慧表示,妥善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才能兜住中国经济发展的底、社会稳定的底。

黄群慧:因为“一老一小”涉及到很多公共服务能力,现在很多能力不足、成本比较高,所以也影响了很多,比方大家不愿意要孩子,同样的老年人这种养老问题也负担比较重等,所以说这些都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逐渐化解和解决。

面临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会议也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碳达峰、碳中和”五方面内容。这些提法释放出哪些信号?哪些重点值得关注?

韩永文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正确认识和把握”是基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部署下,对不断变化的情况和问题予以明确,以达到“稳预期”的目的。比如关于共同富裕,会议提出,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韩永文说,发展还是硬道理。

韩永文:推进共同富裕发展战略目标是我们完成小康、完成精准扶贫以后发展战略的转移,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要求。循序渐进,首先还是要把经济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把“蛋糕”不断做大,同时再去有步骤地思考怎么把“蛋糕”分好,这样才能够体现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

而2021年以来,一些领域出现资本无序扩张的情况也成为未来经济工作需要关注的焦点。如何做到“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红绿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用“红灯”防止资本野蛮生长,实际上也是在为企业发展的可持续路径开“绿灯”,将有助于稳定微观主体预期与信心。

李扬:在规范的架构下,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鼓励干什么限制干什么,有规范了,能让资本在市场经济下有更好地发挥。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也认为,关键是要将资本健康有序发展的规则定好。

郭树清:资本这个要素,最主要的就是依法依规公平竞争,加强监管,不能让它无序扩张、盲目发展,把资本的规则定好,所以我们要严格依法合规来引导。

在“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问题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在生产、消费领域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韩永文认为,2021年以来,国际大宗原材料持续上涨引发国内部分产业链、供应链紧张问题,必须清醒认识到,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粮食、能源等初级产品的供应链要确保掌握在自己手中。

韩永文:像矿石、煤炭,还有钢铁、有色金属等产品的价格过高上涨有市场供求的原因,也有市场无序的原因。如何正确认识把握初级产品的供给保障问题,对2022年稳定经济增长就显得很重要。要正确把握保障初期产品供给与完善节约初级产品消耗等这些方面政策的统筹平衡,用先进的生产、先进的技术来改造相对比较落后的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它的供应链体系,达到节能降耗的要求,同时能够保证稳定市场经济运行的初级产品供给。

在这个过程中,不少专家也提出,要针对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继续做到有效防范化解。考虑到当前疫情及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导致我国经济面临着一定下行压力,部分领域存在的风险可能加速暴露,要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

韩保江:不仅要研判风险,而且我们要提高防控风险的科学性,既不草木皆兵,同时又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一套很有针对性的办法,特别是通过落实各种各样的监管责任制,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真正把防范重大风险爆发的底兜住,才能确保中国经济长期平稳向好。

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将在2022年推进中变得更加务实具体。

按照此前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全国一盘棋”、各地各部门要做到”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而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对“双碳”目标实现的长期性明确,“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韩保江认为,拉闸限电式的大干快上“减碳”本身是没能正确认识科学转型发展的市场规律和“双碳”目标的科学性,只有通过绿色转型、技术革新,才能有效形成新的能源供给,保证有序发展。

“碳中和”过程里边切记简单化,一定要把“碳达峰、碳中和”放到整个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当中去,不要总是想超额完成,要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安排如期完成。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曹远征说,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涉及煤炭的表述方面,明确“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这是基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实情做出的科学判断。

曹远征:现在看,2050年温升控制2℃左右的时候,中国需要投资100万亿以上;1.5℃的话需要投资138万亿以上,每年大概有2万亿到3万亿的投资,这是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高质量发展的投资。不能认为“减碳”就是减煤,要把“碳排放”“碳达峰”的过程变成一个持续、可稳定增长的过程。

来源|央广网

记者|张棉棉 杜希萌 冯烁

编辑|刘琛

文本标签:

上一篇: 北冰:政协委员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

返回
列表

下一篇:远景智库关于一季度我国经济形势的观察与分析